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太平洋战争美国和日本一共发生多少次海战,每次海战时间,顺序?

太平洋战争美国和日本一共发生多少次海战,每次海战时间,顺序?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下午,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陆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

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岛荷军投降

1942年5月6日,美菲联军7万余人在巴丹投降,菲律宾沦陷

杜立特空袭 1942年4月18日

珊瑚海之战 1942年5月4-8日

中途岛战役 1942年6月3—6日

瓜达卡纳尔战役 1942年8月到1943年2 月

激战南太平洋 1943年2月到1944年3月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1944年6月至7月

莱特湾大海战 1944年10月 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硫磺岛战役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冲绳战役 1945年3月至6月

海底两万里在太平洋发生的时间?

太平洋(1867年11月8号)——【经托雷斯海峡】(1868年1月4号)——印度洋(1868年1月21号)——【经锡兰采珠场】(1868年1月29号)——红海(1868年2月7号)——【经苏伊士地下水道】(1868年2月11号)——地中海(1868年2月12号)

——【从直布罗陀海峡】(1868年2月18号)——大西洋(1868年2月19号)——南极海域(或“南冰洋”)(1868年3月16号)——【到达极点】(1868年3月21号)——大西洋(1868年4月1号)——北冰洋【挪威海岸附近的罗弗敦群岛附近的海域】(1868年4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存在“敢”与“不敢”的问题,只是拖沓于进程次序。

如果没有陆军部和海军部相关“南进”、“北进”策略的猫狗大战,太平洋战争早已爆发,难怪希特勒都非常惊诧:“日本的海军和陆军是不是敌人?”

希特勒的话明知故问貌似很荒唐,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日本海陆军确实是不曾交手的“敌人”,溯源之下,早在禁门之变之前,萨摩阀和长州阀两派势力的斗争就一直没消停过,始终呈现顶牛状态,如果没有坂本龙马等人的劝解调和,他们连合力推翻幕府都做不到,而且长期以来如果其中一个倒大霉,另一个总是很愉悦,一个选边站,另一个就会站对面。

比如用于战机的奔驰发动机,陆军引进并仿制成功,海军可拉不下脸来求陆军分享,事实上,即便海军去求,陆军也未必会给,揶揄和嘲讽倒是必不可少的,怎么解决的呢?陆军不是从德国购买的么,我们再买一次······

有的朋友可能会想,何必那么要面子,其实两军怎会没有信息沟通管道,陆军拒绝海军一点不奇怪,因为海军也撂得下脸来拒绝陆军,比如陆军需要海军输送给养,海军直接拒绝。

于是,陆军奋发图强,自行研制潜艇······苦于一切相关生产资源都被海军垄断,无奈之下,只能靠个锅炉厂研发制作,至于产成品究竟是用于潜航还是用于烧水,那就不得而知了,说好自强嘛,自力更生方显尊严。

水火不容的态势始终持续,南进、北进问题也是如此,其中当然也有兵种不同的原因,陆军想染指远东,海军则要控制太平洋,就像当初大清海防、塞防之争一样,先东南还是先西北呢,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项目同时上马,财政上又吃不消。

就这样吵了好几年,战略资源可不会因为争吵而减少使用,进军东南亚势必触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传统列强的利益,远东不过蒙古、苏联,其中蒙古可以忽略,只要击溃苏联的防御力量则大事可成,当然这只是考量中的一项而已。

最重要的是,起初美国企图通过靖绥政策、交流谈判、牺牲中国利益等手段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在“友好”的氛围中,美国还许诺供给日本最急缺的石油和大米(日本国内),于是,成功祸水东移,将更大的风险转嫁给了中国和苏联,这也是诺门罕战役爆发的促成条件之一。

最终还是陆军部先动手,但是诺门罕战役爆发后,面对朱可夫摧枯拉朽式的攻击,日本七万五部队仅仅跑回来六千人,肿胀的脸颊上大写小写都是深深的一个“服”字。

于是,海军普大喜奔······露脸的时候到了。

有时候我甚至有种错觉,关东军着急忙慌的炸死老张,然后急于全面开战,这一切不是给内阁和天皇看的,海陆军的颜面好像都建立在对方的失败或无能上。

综上,日本从来不缺乏染指太平洋的野心和胆量,只是在美国的影响下,北进计划的实施,令太平洋战争稍稍推迟了进程而已,胆量问题我们说过了,再看延伸看下南进计划的必然性。

国内生存压力陡增

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的侵略在时间上变为不可控状态,不但战线面临压力,军需补给战备资源等,都有着极大的消耗,就连日本国内的生存压力也骤然陡增。

1940年-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这段时间,因为大量青壮劳力被征调进入战场,而国内的剩余劳力相当大比率也被用于作战、战备资源生产,而当时的农垦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壮劳力从事生产,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日本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东京最高档的餐厅里也只能吃到米饭和土豆,由粮食到百货,一切实物的购买都被日本政府凭证化,简单地说,即便是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也要凭条购买,你多有钱都没用。

日本国内民怨沸腾,亦如《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民众的状态,不是捷报频传么,为何还没有完全占领中国,民众狂热的支持、街头铺天盖地的支战标语、无数人日以继夜的生产战机、潜艇等战争资源,甚至很多日本妇女自愿加入挺身队参与慰安日军的行动,从前身边的亲朋好友消失了一大片,都被输送到了战场生死未卜,这一切换来的就只是配给证么。

男性国民教育率100%,女性教育率从5%提升到95%都是暴揍清朝获得的赔款呀,怎么还越打越穷了呢,享受着《辛丑条约》、《马关条约》战争赔款长大的日本民众,想破头也想不明白。

珍珠港事件爆发,狂热的日本民众举国欢腾,只有极小一部分人为今后美军的报复行动而开始担忧,这种支战状态即便到了日本本土遭受大轰炸也不例外,美军的轰炸机沿途受到日本民众无数次“点赞”,从沿海渔民到内陆居民很多人都以为是日本战机回国,他们向战机热情地挥舞着手臂······

不要炸?沿路都挥舞手臂不让炸,所以炸弹都倾泻到了东京?

不不不,日本人挥舞手臂不是这个意思,美军飞行员也没那么缺心眼,因为要躲避雷达和日军战机,初时阶段,他们都是超低空飞行,看得很清楚,那是在热情的打招呼······

和平主义&靖绥假象

1939年,欧战爆发,90%的美国人都不希望美国卷入战争,并且都嫌弃一般的希望欧洲各国能够自力更生,自行解决各自的问题,对此,日本是有相应调研的,日本的美梦是,美国民众虽然对新闻感兴趣,但对自身加入战场是完全没兴趣的,一旦开战,美国政府势必面临强烈且大规模的民意反弹,如果再加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强横”军力,势必会将美国政要再次拉回谈判桌前。

1940年,罗斯福和他的选举对手都不约而同的说了同样的话,不会把年轻人派往国外参加战争,潜台词就是如你所愿,我们秉承和平主义,搞好国内发展,不会替别国打仗的,问题是,美国可没说本土遭受攻击也不动武呀。

总统的态度是什么呢?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在谈判态度上更为友好;远东格局上达成共识;保留经济制裁手段。

美国一直对日本采取纵容态度,相对太平洋,美国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大西洋,而太平洋只是采取守势而已,即便日本夺取中南半岛对西南太平洋构成极大威胁,作为利益攸关方的美国也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只是想让日本和平退出,不要影响自己的利益,作为回报,美日可以共同宣布区域中立化,并为日本提供本土急缺的粮食和其他必要物资。

美国不愿意“两线作战”,日本当然也知道这点,美国的经济制裁和资源封锁只是怀柔政策下的软处理手段,但并非毫无底线,虽然早已收到消息,但美国做梦也没想到日本居然胆敢率先开战,日本也没有想到,他的盟友德国能先他一步被KO,最终造成孤军奋战的局面。

受制于资源

日本在中国并没有找到石油资源,所以他的眼光只能放在其他地区,以1939年为例,85%的石油都是美方提供,这无异于被美方掐住哽嗓咽喉,日本方面当然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要尽快摆脱美国的钳制,在战备资源上拥有自主权,在与美国谈判的同时,日本筹划着对印尼、马来、泰国的侵略,以完成对大米、石油、橡胶、锡等物资的无代价掠夺。

在资源上与美国有何冲突呢?

比如荷属东印度的锡,英属马来的橡胶&锡,60%-80%都要卖给美国,日本总是盯住东南亚流口水,美国自然不干,靖绥归靖绥,但不是没底线的,况且美国早已决定以经济和资源为武器惩戒日本是可选项之一。

于是,日本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得到觊觎的资源,反倒受到了更大的制约,凡是和铁有关的资源大多断供,比如矿石、生铁、钢、废钢等等,别管是初次加工、二次加工、报废再加工,统统都断供日本,日本小国如果缺了这些资源,即便开工原料也无以为继,一时陷入断炊的境地。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美国并没有按照日本的要求停止输送对华援助,原因显而易见,如果日本作大,影响的不仅是同盟国在华利益,中国这个掣肘日本的主阵地一旦失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首先远东必受影响,其次东南亚的利益无从保障,最终不想“两线作战”的美国未必能够如愿。

野心、生存和资源让日本不惜一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日本国内不甘摆布,自觉与美国一战无法避免,不如趁着盟友德国此刻比较欢实(向苏联宣战),浑水摸鱼得些好处再说。

日本过高的估计了三国同盟条约的威慑力,或者说这对美国而言一文不值,反倒让美国对日本更加警惕,因为无论美国如何靖绥,如果改善态度以避免引发日本误判而陷入军事对抗,但美国的阵营确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日本知道,美国也知道,美日终有一战,除非日本满足美国四大条件,即维持现有状态、尊重他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施行开放政策,但即便这样也只能暂时避免对抗而已。

既然对抗在所难免,至少现在开战还能控制主动权,如果美国率先开战,在战略布局未知的情况下日本恐怕要吃大亏,毕竟美国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日本还是低估了美国的工业化水平和一战到底的决心,相同的时间,美国的飞机制造效率是日本这个蕞尔小邦的十倍!无需列举太多数据,在工业化制造效率方面,日本落后了太多。

苏德六月开战,日本七月入侵印支,并计划以此为跳板进攻新加坡、荷属东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地区。

这显然是美国所绝不能接受的,所以震怒之下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令日本石油资源面临坐吃山空的困境。

实际上,在入侵法属印支之前,高层已经有了定议,美四条不被日本所接受,开战才是唯一选择,除非放弃清日战争以来的所有“胜利果实”,而就在实施行动之前,近卫内阁认怂,最终大权旁落,东条英机掌控一切,充当了阵前囚、挡箭牌、二傻子等多重角色,东条英机的光环看似靓丽光鲜,其实他就是个锃光瓦亮的黑锅仔,送死你去,黑锅你背,满足你好战的遗愿。

最终,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切看似是个误会,反正我是不相信什么“珍珠港阴谋论”,当时接到消息的可不止总统和部队高层,太平洋各战区都收到了通知,最担惊受怕的是菲律宾驻军,实际上,几乎所有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没有人想到目标会是珍珠港。

加强防御的通知各基地统统收到,遇袭自主权也已下放,问题是······问题是没人信呐,同样不明觉厉的还有日本,天上飞的、海上飘的、水下潜的,基本都写好了遗书,谁不知道这次任务是有去无回的作死行为,没想到根本没有受到阻拦,日本本来还把美国民众当做把美国拉回谈判桌的助力,没想到,超级顺利的执行任务后,兔子变灰狼,美国民众几乎全体支持血洗国耻,日本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太平洋海水的性质温度?

大洋表层水温特点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气温的影响,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基本与洋面气温一致。大洋表层水温日变幅一般不超过0.5℃,年变幅比日变幅大,但也只有几度。太平洋表层水温为19.37℃,比世界大洋表层平均水温(7.54℃)高出近2℃,是最温暖的大洋。

太平洋表面水温分布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在赤道附近年平均水温为25—28℃,南北纬10°—20°之间为25—26℃,南北纬40°—50°之间为5—10℃。水温变化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陆分布、洋流运行、海上气象、入海河水温度等影响。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状况,就综合反映这种影响。

8月,整个北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在零度以上,最高温度在中美附近,水温为29℃或更高。赤道附近为26—28℃。最低温度在阿留申群岛附近(6—8℃)。因受寒、暖流的影响,在40°N以北的水温,西部低于东部,东西温差达10—18℃。40°N以南的水温,西部高于东部,东西温差为6—7℃。8月在60°S以北水域温度在零度以上,水温随纬度自高纬向低纬逐增。在40°S以南,水温变化在0—12℃之间。30°S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东西岸温度相差达10℃左右,10°S附近,东西温差达11—12℃。总之,8月的南太平洋,东西两岸水温差异随纬度降低而增大(图11-4)。

2月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水域的水温在零度以上,最低处在千岛群岛附近(0—2℃)。中纬海区,东西温差达8℃左右,低纬海区东西温差为2—4℃。在南太平洋,60°S以北都在零度以上,赤道附近可达28℃。

根据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太平洋的水温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1)由于太平洋面位于低纬热带海域的面积最广,冬夏大部分水域温度都在零度以上,其中年平均表层水温高于25℃的海域面积为66×106km2,约占整个洋面的35%;水温高于20℃的面积为96×106km2,约占整个洋面53%。因此,使洋面年平均水温高于其他大洋,成为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

2)太平洋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分布呈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南太平洋洋面辽阔,受陆地影响较小,水温分布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比北太平洋更明显。

3)受大洋环流性质的影响,沿岸海域发生局部增温或降温,使南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水

表层海水平均温度(℃)

纬度\t 

 \t \t \t 

 \t北太平洋\t \t南太平洋

 \t \t \t 

0—10\t27.02\t \t26.01

10—20\t27.27\t \t25.86

20—30\t22.82\t \t22.78

30—40\t20.12\t \t17.44

40—50\t12.64\t \t12.44

50—60\t8.19\t \t5.43

60—70\t-\t \t-0.17

>70\t-\t \t-0.86

 \t \t \t 域以北的大洋东西岸发生水温差异。一般在赤道以南热带海域至40°N以南,西暖东寒,40°N以北,西寒东暖。局部增、降水温使与纬度平行的等温线走向产生弯曲和偏斜。

4)太平洋面赤道横贯,北太平洋水域大于南太平洋,因此,北部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大。加上北太平洋为陆地环抱,仅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联接,使北方冷水团的影响受到限制,所以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表面水温高1—2℃,全大洋高温中心多分布在北太平洋(表11-2)。

5)大洋西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大陆,沿岸季风发育。季风一方面助长沿岸洋流势力加强;另一方面使沿岸大陆注入海洋的径流具有季节变化特点,促使沿岸水温具有夏高冬低,冬夏温差大的特点。

大洋盐度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太平洋表面的大量降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特别是在赤道带和中纬西风环流带盐度最低。在亚热带,盐度最高(35.5—35.6‰)。因为这里降水少,蒸发强烈。太平洋表层水的盐度分布特点是:

1)赤道附近最低。在赤道逆流区有一低值带,盐度一般在34—34.5‰;南北纬20°处盐度最高,这一高盐区的中心盐度都在35.5‰;然后盐度又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在高纬海区。

2)在亚热带高盐区与极地之间,有一盐度随温度很快减少的区域,南半球45°—50°之间尤为明显,盐度的经向梯度很大的现象是由大洋环流造成的。这里盐度略低于34‰。

3)极地寒带海区,由于受融冰影响,暖季表面盐度较低,一般都在30‰左右。

4)寒暖流交汇处盐度梯度大,这是因为寒暖流盐度差值大,尤其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现得很突出。

大洋表层水的密度随温度和盐度而变化,因此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密度的分布和变化。随着纬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区温度很高,盐度很低,因而表层水密度很小,约1.023。亚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温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以上。在有洋流的地方,水的密度的梯度很大。

太平洋的地理概况是什么?

【位置】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面积】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围】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廊近似圆形。

【深度】平均深度为4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地理分区】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国家和地区太平洋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以及十几个分属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自然环境】岛屿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海底地形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火山与地震】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气候】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北纬40°以北、南纬40°以南常有海雾。水面气温平均为19.1℃,赤道附近最高达29℃。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波涛汹涌很是著名。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洋流】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潮汐】多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2-5米。

【海洋资源】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它动物都比其它大洋丰富。

【渔业】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矿物资源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猛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交通运输】航运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电缆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历史】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尔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队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湾稍作休整后,便向南进发,1520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此后,船队发生了内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麦哲伦镇压了西班牙船队发起了叛乱,船队继续南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积1亿8,130万平方公里,在南极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1亿5,555万7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从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亚洲和澳洲的东岸。它同时是岛屿、海湾、海沟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现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过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变小,相应大西洋正在变大。

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不包括邻近属海,约为一亿六千五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积超过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属海)4280米。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自北向南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西经150o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岛。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俾斯麦、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最后由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o至40o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度至60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