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

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疑问。由部分网友整理出相关内容希望能够解答你的疑惑,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本站也已经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本篇通过3期内容,介绍了珍宝岛、“913”事件后国内经济的调整,以及民生变化情况,本期进行第四次波动的总结(共3757字,阅读需13分钟)。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大国并立,地缘战略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

美国高举自由大旗,实行自由贸易,减少经济壁垒,发挥资本优势,充分解放资本力量,进行劳动力和资源“掠夺”。每个国家一定自由范围内,在美国主导的发展框架里,提供发展动力。美国在其中扮演着中枢作用,享受制度红利。

苏联高举民主大旗,实行带有计划性质的工业圈发展模式。每个国家在苏联模式里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提供单一的经济资源或者模式,并进行统一分配经济成果。苏联在整个经济体中间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第三世界解放战争此起彼伏,反抗浪潮风起云涌,自力更生、民族独立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的主题,新中国取得的成功影响了一大批国家。毛泽东思想作为反抗霸权、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1

1971年是西方世界“金融资本主义元年”,美国因为美元资本大量输出,其黄金储备完全无法支撑国家金融发展,在法国对美国进行黄金储备大量兑换时,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效仿。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黄金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在挣脱黄金储备的束缚后,西方产业资本大量输出,在全世界范围进行投资,实现价值最大化,享受全球增长带来的金融福利。这也开始了西方制造实业的转移,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了亚洲4小龙、4小虎,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资本入股对整体利益进行控制。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2

在国内,国家领导人广泛认可“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全国进行了应战、备战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三线建设”,大量工厂、学校从沿海、交通便利的城市,向西部、大山深处进行了转移,进一步增加了经济成本,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此时,毛泽东认为,1967-1968年以大乱改变原有社会政治状况目的已经达到,下一阶段应该走向大治,从而实现以“大乱达到大治”的目的。

为此,国家迅速发布命令,加强整顿,恢复和加强国家计划经济领导。稳定农村政策,对于三级所有制、队为基础的制度、自留地制度仍然坚持,同时在集体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社员可以经营少量自留地、家庭副业,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3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之后,国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主持政府工作的周恩来等领导人抓住时机,着手恢复各主要工业部门和其他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 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扭转了前两年国民经济连续下降的局面,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1970年是“三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保证“三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中央决定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内地战略后方建设(重点是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全面铺开,地方“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迅猛发展。

为加快三线建设,1970年国家内地建设投资197.98亿元,三线建设投资163.13亿元,分别占投资的67.1%和55.3%。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4

为支持地方“五小”企业发展,国家财政计划5年安排80亿专项资金进行扶持。1970年,全国300个县办起了小钢厂,90%的县创建了农机修造厂,一些地区建立了纺织、榨糖、日用化工、小百货等轻工厂。

“五小工业”的发展与国家领导人主张农村就地工业化、发展小城镇、城乡均衡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思想有关。也为以后乡镇企业崛起奠定了基础。

同时,1970年3月,国务院要求工业交通各部的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下放给地方管理,下放工作要求于1970年内完成。

很短的时间内,包括大庆油田、长春汽车制造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骨干企业在内的2600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和建设单位(当时全部中央企业大约3900个),都下放给各自所在的地方管理。

但在实际上,下放给地方的这2600多个国营企业,地方只是代管,人财物权仍在中央各部手里。地方对下放的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综合平衡,却打乱了原有的协作关系,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难以维持,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WG”结束后,一些大型企业陆续又上收到中央部门管理。

由于一系列的措施,调动了地方的工作积极性,对经济提振有了较好刺激,促进了地方工厂的大发展,工农业都有了较高增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地方有了一定自主权,纷纷上马建设项目,基建规模不断扩张。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5

当年,计划投资228亿,比上年增长47%,但实际加上地方自筹资金,完成投资295亿,造成人力、物力紧张,内地经济建设规模急剧增加,同时消耗和浪费问题突出,沿海地区发展受到了限制。重工业建设进一步挤压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1970年经济建设实际上进行了一次小跃进,这次急躁冒进不仅是经济计划投资“饥渴”性的反应,还有用经济增长来证明“文化大革命”正确性的需要。

到197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比上一年增长19.4%,保证了“三五”计划的完成,也促使1970年经济位于该周期的波峰。

“三五”计划是在高投入下完成的,带来许多问题,如积累率过高,原材料供不应求。

1971年,我国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由于忽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在原有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继续追求高指标,经济建设的冒进之风有增无减。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工农业总产值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但是粮食产量5003亿斤,只完成计划的86%。

由于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推进重工业、国防建设,国民经济严重结构失调,当年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0-1971年间,原计划增加职工306万人,实际增加了983万人,超出计划2倍多。

由于劳动力比例失调,导致国家财力、物力承受了更大负担,一是挤掉了农业劳动力、二是工业劳动生产率下降,三是增加了货币投放,加剧了市场供应的紧张。从宏观角度来看,积累率过高,农轻重比例不合理,基建规模过大,经济效益降低。

为此,1971年后,国家经济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加强宏观调控,健全企业制度。同时调整国家经济机构,逐步改变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调低计划指标,提升经济效率,并加强对职工人数、工资的控制。

国民经济连续两年出现了过热的情况。经济过热使积累率继续提高,原材料短缺更加严重,经济效率不断降低,最后导致1972年经济的衰退。

1972年至1973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国务院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73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在此期间,我国第一次把人口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文件,陆续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对我国此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6

在内忧、外困的第四次经济波动中,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国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1969年,我国最大现代化水泥厂,邯郸水泥厂建成投产。

1970年,我国最大的尿素合成塔在兰州石油化工厂试制成功、第一台超重型立式车床在武汉制造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空。

1972年,国家引进14套化纤、化肥成套技术设备,成为后来“四三”引进方案(即43亿美元的外国成套工业设备的方案)中的一部分。

当时整体的发展,仍然在追求全国经济平衡,为此给各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权限,推动地区经济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浪费和重复建设,当全国经济一盘棋发展时,那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就首先受到冲击。

但在备战环境下,这样的选择有利于经济抗击打能力。而小企业的建设,有利于吸收当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人口当地就业,进而推进人民公社工农生产一体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像华西村为代表的一些村镇开始有了自己的产业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不论时局变化,追求工业化强国的目标从来没有动摇,在日拱一卒的努力下,工业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

此时的人民生活,已经有了改善,但大家的日子还是比较穷苦。文化大革命,通过强有力的群众运动,让每个人能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感情。

工农兵形象取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普通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在穷苦的年代,大家精神却非常富足,把吃苦奉献当时基本要求,对财富的追求反而相当淡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插图7

在当时上山下乡背景下,叠加城市就业岗位比较少,当时财富没有更多追求时,走后门开始流行。招工、户口、分配、上学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中央下发了《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中“走后门”现象的通知》,要求对干部子女应和广大农工子女一样看待,要按照招生条件办事。

福建莆田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老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了儿子上山下乡后的一些实际困难,和一些干部子女走后门招工、招生、招干的不正之风,毛泽东回复“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1972年4月,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求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采取教育为主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第一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分清是非,第二还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努力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欢迎进步。

回头看,当初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整治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和特权、官僚主义等现象,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此时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整体的发展已经过了“打倒一切”,转向“治病救人”。


预告:第四次经济波动周期至此结束,下一篇1973-1977,新中国第五次经济波动周期,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