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

最近有很多读者朋友对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有疑问。由部分网友整理出相关内容希望能够解答你的疑惑,关于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本站也已经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止欲不争,天下归道

【经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②。

罪莫大于可欲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④莫大于欲得⑤。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考注】①却走马以粪:战马退回乡间耕作。却,后退、退回;粪,施肥,喻指耕种,播种。②戎马生于郊:母军马在战场荒野生下马驹,形容战乱使百姓遭殃,连牲畜也不得安宁。参成语“戎马生郊”。③罪莫大于可欲:更早的郭店竹简本为“罪莫厚于甚欲”。可欲,放纵欲望,非指可欲之物、引发贪念的财货。可,肯也(《说文》),许可也(《广韵》)。如《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④咎:灾祸,灾殃。⑤欲得:欲望得以实现。

【考译】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回到田间耕种。治理天下违背了“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荒郊野外生下小马驹。

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足的了,灾祸没有大过贪欲得到实现的了。

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导读】本章是第44章的姊妹篇。第44章老子阐述的是“身”与“名利”的关系,建言于“人”;本章老子阐述的是“欲”“争(战)”“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言于“天下”(其实是王),警示统治者要以“道”治国,清心寡欲、知足止欲、无为不争。看清这一点才能把本章与44章区分开来。

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插图

传统观点认为本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这是猜错了老子的心思。与其说是老子反战,不如说老子反争,包括外争和内争。战乱的根源在于争、在于欲、在于不知足,归根结底是背道,因此,本章主旨还是倡道,落脚点在于清心寡欲、知足止欲、无为不争。

【辨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有道能使兵为民,无道则使民为兵,这是“有道”与“无道”在结果上的巨大反差:有道治天下,天下太平,牛马犁歌,百姓安居乐业;无道治天下,内争权力王位,外争土地人口,致使黎民遭殃,连牲畜都不得安宁。老子这是通过对比来倡道,呼吁统治者“以道治国”,同时也是对“无道”之治(春秋末期诸侯王为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扩张欲,不顾黎民百姓而互相征伐)的无情批判。与此同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四川幽默讽刺大师刘师亮写对联讽刺曰:“伟人打仗争南北,暴客下乡抢东西”;“莽莽大荒,闹到山穷水尽;漫漫长夜,争来地暗天昏”;“就食饥军,到处不留鸡犬种;派捐滥保,公然大作虎狼威”;“冷谈商场,可怜几日不开张,为此猿猴空跳舞;凄凉国事,只为频年都打仗,搅得鸡犬不安宁。”

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插图1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是揭示“天下无道”的根源。“可欲”“不知足”“欲得”呈递进关系,即指放纵欲望——不知足——贪欲实现,贪欲得到实现的时候,就离爆发灾祸不远了,因为“得到”会刺激更大的欲望,所谓得陇望蜀。“罪”“祸”“咎”全在一个“欲”字上,老子警示统治者“止欲”。

为什么“欲得”是最危险的?因为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无限膨胀。比如伊索寓言《农夫与金鱼》里的农妇。商朝灭亡就是典型的“欲得之咎”,《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武王伐纣,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新乡附近)进行决战,商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男主是军阀占有欲强的小说)插图2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知足,占有再多也总觉得不够;知足,拥有不多也不觉得少。因此,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这是老子在本章的结论,老子警示统治者清心寡欲、知足止欲、无为不争,控制自己无限的扩张欲,从而避免互相攻伐而致民不聊生。

有人在肯定老子这一思想的积极性的同时,又指出其消极的一面——知足不利于进取。这是忽视老子的语境了,是对老子的求全苛责。在第33章,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可见,老子并不反对“自胜”和“有志”,因此老子也不反对进取,只是对进取的路径上有自己独立见解。不足而进,如此简单的道理老子怎会不懂?老子的“知足”是针对“过欲”的极大危害而提出来的,正所谓斩草务除根,矫枉须过正。

本章与44章不同,是建言于“天下”(其实是王),谈的是政治治理理念,“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开篇就给本章定了调子,因此我们在这里不谈一般意义上的“欲”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