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

最近,许多读者对山水诗派的鼻祖有疑问。有网友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回答你的疑惑。哪位诗人是山水诗派的鼻祖?分钟百科。(www.fzdb.cn)我们也为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让我们花一分钟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

感谢灵运-山水诗派的先驱

文\\钟百超

谢灵运绝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描写山水的诗人。为什么他一跃成为山水诗的鼻祖?

《诗经》中描写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诗处不在。《周南·关关关菊鸠,在河之洲。”《周南·葛之秦兮,施于中谷,维叶茂盛。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南有木,葛木累之。”《周南·桃之早逝,燃烧其华。桃之早逝,有实际。桃之早逝,其叶震。”《周南·草虫”《周南·南山之阳殷之雷。这些诗也描写自然风光,既能营造诗歌环境,又能起到比兴作用,进而深化主题,寄托人们的情感。然而,这些诗称为山水诗。

还有许多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十九首。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陵上柏,雷中石。明月亮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杂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回风动地,秋草已绿。但这些诗仍然不是山水诗。

永初元年(420),刘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500户,任王子左卫率。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刘裕卒,王子刘义符即位,为少帝。谢灵运被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为永嘉郡太守,当时正好37岁。他曾自负地宣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现在意气风发,却被贬到永嘉,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永嘉之贬后,他怀着满腔的悲愤,纵情山水之间,并进行大量的诗歌创作。因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就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样,绝不是因为喜欢山水田园诗,而是因为作者的个人命运和政治遭遇。对陶渊明而言,如果不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也许就没有田园诗了。同样,如果永嘉太守没有被贬,谢灵运也不可能创作出一系列山水诗。因此,被贬永嘉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客观原因。

为了缓解内心的抑郁,谢灵运游览了永嘉、会稽、彭礼等地的风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自然风光。除了表达个人情感外,他还阐述了一定的形而上学理论。不经意间,谢灵运丰富和开拓了诗歌的境界和领域,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1

既然是山水诗的创作者,他的山水诗和以前描写山水诗有什么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换句话说,谢灵运的诗有什么特点,叫山水诗?

1.创造了景-情-理三位一体的诗歌内涵结构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即景-情-理复合结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一般的模式是先讲纪行,再写风景,再讲道理。当然,有很多变式。大多数诗歌往往只是场景和情感的结合,而不是合理的。理,在谢灵运的山水诗里,特指玄理,这是他诗歌里独有的深致。

走出西城门,望城西岑。\\小霜枫叶丹,夕阳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老人,迷鸟怀故林。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抚镜华紫鬓,揽带缓促金。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晚出西射堂)

第二句话指出了旅行地点,即从西城门走出城外,然后抬头望着远处起伏的群山。为什么选择西城门显然是为以下描述铺平了道路。因为日落西山的场景只有在西城门才能看到。连障以下四句描述了我们看到的场景。我们看到西山的山脉相连,雾蒙蒙的,绿树变得深淡。早晨被霜染的枫叶和夕阳的余晖逐渐失去光彩。节日以下两句描述了作者的心情。金秋已经过去,严冬即将来临,满怀悲伤。看到眼前深秋的风景,更让人感慨万千。这两句话既补充了此刻的心情,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羁女四句话,作者回到了对风景的描写,看到羁女似乎怀旧,迷路的鸟也在寻找昔日的林巢,引起了感慨。万物之间有爱,有欣赏的心态。抚镜以下两句描述了回到住所的场景,在镜子前欣赏自己。银丝出现在原来的黑鬓边。摸摸衣带,发现松了,就赶紧束紧。最后两句作者否,作者否认了相关的形而上学,那些所谓的顺其自然的言论只是空谈。如果你想缓解独处的抑郁,恐怕你只能通过弹钢琴来安慰自己。

《晚出西射堂》是一首典型的“景—情—理”结构的山水诗,由山,树,枫叶,余晖,禽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凄美图景。与此同时,三个地方表达了作者的情绪,一个是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流逝和叹息;另一个是看到鸟巢栖息地引起的叹息;此外,面对镜子,看到太阳穴染霜,腰带越来越宽,也有无限的叹息,但诗没有明确的话,一个崩溃。最后两句话是引出玄理,否定自己,从而表现出俯仰天地、优雅的心志。

旅行者心长久,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汩汩莫与娱乐,发春托登踮起脚尖。既没有没有并,戚忧有协。极目青睐左阔,回顾右窄。日无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薯,绿苹齐初叶。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佳期缅无像,驰望谁云舒!登上驻石鼓山

第二句以旅行者自己为例,用忧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一个忧接一个忧。为什么这么难过?故乡两句补叙,因为怀念故乡,遥远,交通不便。以下四句汩汩提出了解决当前困惑的权宜之计。由于情绪低落,没有什么能打开心结,只好趁着好春光,爬上远望。既然不能实现归来的愿望,那就只能靠爬山望乡来缓解忧郁。以下四句极目描述了看到的场景。远眺,只看到左边开阔,右边狭窄。这时,太阳正下山,山涧水波荡漾,云雾缭绕,山峦叠叠。这是远景描写,虚笔一挥。以下四句白芷是近景描写,是实写。白芷生出新茎,绿苹生出新叶。但是,看到眼前的风景就能释怀吗?摘芳二句话说出了心里话。采摘芳草而芳草并没有让作者忘忧,一时快乐而不快乐。最后两句描述了登录的总体感受,照顾了前面的故乡之路遥远。没想到登高怀远,心情还是那么沉闷,化解不了。这首诗,情-景-景-情,融为一体,是情-景-理结构的变化。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2

拂衣遵沙垣,慢慢走进蓬屋。近涧涓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名,钓鱼容易曲。援萝听青崖,春心自相属。交停黄,呦呦吃苹鹿。嘉尔承篮乐伤彼人百哀!荣憔悴迭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

开头两句话解释了旅行路线和当时的心情。刷衣,说明心情轻松,慢表明心态平静。第二句话,写下站在白岸亭看到的风景,眼睛从近处慢慢移到远处。附近是一条小溪,细小的小溪流过密石;远处是高山,树木稀疏。山色空翠,难以言说,却是渔民之乐,可以高曲一歌,这是视觉上描写的。援萝以下四句,前两句写着走出白岸亭,爬上山上的藤萝,慢慢来到蓝色的悬崖下,描述了当时的心情,觉得自己和春天融为一体。后两句补充了幸福的原因。如果说空翠很难说,那么听到黄鸟和鹿鸣的叫声应该是可感可亲的,这是从听觉上描述的。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悟理。听到黄鸟和野鹿的哭声,作者不禁想起了《诗经》中的秦风·黄鸟和小雅·鹿鸣这两首诗。这种悲喜正好触动了作者的情感。荣辱,穷与达,只是一念之差,何必受此影响心情?最好抛弃名利,坚守朴素。抱朴来源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上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谢灵运山水诗的基本结构。风景是思想、情感和哲学的主要来源。情感胜于风景,情感融为一体,深于情感。风景、情感和理性融为一体,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这种美丽的结构让我们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体验作者的情感和哲学,从山水情怀中阐述。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3

2.善于调节景物,弯曲以达到其意义

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中指出: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不需要壮士郁,必须有泄处。泄为山水诗,韵味有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只玩景物,也欲心素。往往在即事中,未能忘兴诏。知康乐作,不独章句。谢灵运才华横溢,但他的理想却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像他这样的壮士郁郁不得志,终究要有排遣的地方。他转而将文思寄托在自然景观上,诗中有优雅的韵味和奇妙的兴趣。他所描述的东西,巨细无遗,上至天,下之海,一草一树,绝不遗漏。但他怎么能玩景物,也是为了发泄心情呢?在描写景物时,难免会比兴托隐喻。因此,谢灵运的幸福不仅体现在章句中。

白居易对谢灵运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人,怀才不遇,见而不用,空有野心,真是徒劳。因此,谢灵操纵山水,也只是情感的宣泄。他喜欢做这样的诗吗?显然不是出于自愿。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真是一言道破。

王夫之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神理也是王夫之的《斋诗》评谢灵运的诗。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所谓以意为主,就是把立意作为构思的制高点,点。势次之,势人,意中之神指的是创作的意义,或表现在作品中的神韵、理趣、境界等。谢灵运取势的方式很独特,在宛转屈伸中表达其意蕴。

潜秋媚姿,飞鸿响远音。薄霄羞云浮,栖川羞渊沉。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偏禄反贫海,卧病对空林。床枕无节候,开暂窥临。倾听波澜,举目俯瞰。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持操独古,无闷征在今。(登池上楼)

潜秋在渊中,依然展现出雄姿,飞鸿在天,志在远播声音。一向自负的谢灵运,却羞于天上的飞鸿,也羞于看到深渊的潜龙。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想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求退休耕田,却又无能为力。为什么?被排挤贬永嘉,无异于从天而降,叫他接受。但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任。经过这次打击,久病不起。其实这是什么病,只是心脏病。据估计,我不会处理公务。我每天都睡在被子里。我在哪里有心思关心季节的变化。偶然打开窗帘,暂时登楼俯瞰。听到流水波动的声音,看到远处巍峨的山峦。此刻才发现,早春的阳光已经取代了残余的冬风,新的阳气也取代了去冬的寒冷。池塘里长满了春草,花园柳条上的鸣禽也改变了种类和声音。目睹了这一切,我想起了《出车》和《春草生长》这首楚歌。于是,满怀悲伤。拥抱政治理想的士人,离开政治权利中心,辜负人生所学,怎么会不感到孤独和沮丧呢?因此,谢灵运利用潜秋和飞鸿的自况,曲折地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像潜秋和飞鸿一样,实现主宰天空、翱翔天空的理想。

时而夕澄霁,云归日西驰。远峰隐半规密林含余清。久而久之昏垫苦,酒店俯瞰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开始迟到。未厌青春好,已见朱明移。戚戚感叹,星星白发垂。诱饵停止,衰病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而良知。(游南亭)

诗的开头四句,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的画面。雨后天晴,夕阳西下,乌云散而复聚。密林的美丽依稀可见,太阳在远峰慢慢下降,只剩下一个半圆。久违这句话说明了作者当时的困难。黄梅时节,他情绪低落,呆在酒店里。他只能靠窗户俯瞰郊野的岔路口。泽兰二句描述了看到的风景,泽滨郁郁葱葱的兰草和盛开的荷花。不厌四句,触景生情,作者不禁感慨万千,如此美丽的春色还没有尽情欣赏,却觉得时光已在流逝。所以,见物思人,想到自己,头发已经变白了,像凡星一样垂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原来是我志谁与亮?赏心而良知。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志向,只要孤芳自赏,但谁是知己呢?没有。这就是人生的悲哀。怎么办呢?只有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乘着即将到来的秋水,回到家乡,也许只有

这样才是最好的归宿。

借景消愁愁更愁,这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真意之所在。“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欣赏自然景观只不过是一时的放浪而已,实际上却是心事重重,挥而不去。“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因而,品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必须跳出章句之外,才能发掘他内心的世界。

景物的描绘,一方面体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天才般的表现力,但更重要的是,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政治与山水结合起来,也许正是他的山水诗派的一个特色。中国历史上有理想的士人,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借景抒情是一种感怀和宣泄的方式,谢灵运也一应如此。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4

3、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钟嵘在《诗品》对谢灵运的诗歌有这样的评价:“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杂有景阳(张协)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谢灵运的诗歌源出曹植,又间杂张协的风格。在创作手法,崇尚描绘景物,形象逼真,然而笔墨飘逸放荡不羁,颇有繁缛芜杂之嫌。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起首二句概述早晚气象,总写山水,大气磅礴,视野开阔。“昏旦”浓缩一天的时间,“山水”总览天地自然万物。气象万千,清晖万里,何等壮观。

“林壑”以下四句,详写景物。林峦山壑,在夜幕之下,渐渐褪去;天上的云霞,在雾霭的笼罩下,慢慢收敛。湖中碧绿的芰荷,挨挨挤挤,层层叠叠,互相映照;菖蒲和稗草,伫立水中,互相依倚。“敛”和“收”字准确描摹了林壑和云霞此刻的基本特征。“迭”字生动描写了芰与荷亲密无间,两小无猜的情景。“依”字道出了菖蒲和稗草之间,彼此相拥,互相依靠的景象。

这首诗,在取景上,视角开阔,大小景物选择得当,但都极具代表性。在笔法上,描写细腻,用词精妙,生动贴切,体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该诗发端即点题,介绍出发时间和线路。一早从阳崖(南山)出发,太阳下山时抵达阴峰(北山),并在那里落脚憩息。次二句介绍旅途过程,先是乘舟,继而舍舟,然后持策步行,最后达到山顶。“发”,“憩”,“舍”,“停”四个动词,生动地勾勒了整个行程,言简意赅。“眺”,“倚”二字尤为潇洒跳脱。站在高处,倚着松树,远眺蜿蜒曲折的沙洲,该是多么的惬意。一个行程,由六个动词予以概括,可谓出神入化,画龙点睛。也说明谢灵运在语言的驾驭艺术上极为高超娴熟。

从“侧径”到“天鸡”这十二句,状摹自然景物,取景上由近及远,先写侧面的小径,然后把目光移向远处湖中的沙洲。“窈窕”本指身材姣好,美丽贤淑的少女,这里用来形容小径。“玲珑”本是精巧细致,娇小灵活之意,却用来形容沙洲。一则说明小径和沙洲确实是小,二则也说明作者对这两者的感情。紧接着,目光下移,看到高大乔木,枝叶纷披。忽然听到响声,抬头聆听,原来是从山沟里传来淙淙的流水声。再细看,只见沟壑里,巨石横立,把流水一分为二。但是,由于林深树密,几乎看不到溪流。接着,目光再次转移到湖面,只见湖边的竹林里,新长出的竹子开始换上了绿装,湖中的嫩蒲也开始绽出了毛茸茸的紫花。同时还看到,海鸥在湖岸边嬉戏,天鸡在和风中轻舞。这里,动静描写和视听描摹结合,有声有色。好一幅春色融和的湖中春景图。“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虽然镶嵌在中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实际也对整个景色的一种总体描摹和概览。方东树评谢诗曰:“唯其思深气沉,风格凝重,造语工妙,兴象宛然,人自不能及。”(《昭昧詹言》卷五)通过此诗,可见一斑。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5

谢灵运,出身士族高门,祖父谢玄,官至车骑将军,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战败前秦,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宋书》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而且“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谢灵运也曾自负地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不管如何,家学渊深、灵根早种,是谢灵运成为诗歌巨人的重要因素。

虽然出身名门,腹有诗书,但仕途坎坷。二十一岁起入仕途,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中间两次还乡隐居。宋元嘉十年(433)以“谋叛”的罪名诛于广州,年仅四十九岁,令人不胜唏嘘。

由于仕途的跌宕起伏,谢灵运常常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探幽寻静,求得摆脱政治上的烦恼,也许正是遭遇这样的命运,造就了他的山水诗,从而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诗人不幸诗歌兴,历史再一次在谢灵运身上得到验证。江山依旧,斯人已去,临川之笔,曾令山水添色,日月增辉,引领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一代又一代伟大诗人。如今,这临川之笔,盼能依然可以启迪后人,光照诗界,再造群星灿烂。

山水诗派的鼻祖(山水诗派的鼻祖是哪位诗人)插图4